作者:林鋒
推拿,是我國最古老的醫治疾病方法。早在《內經》中就有記載過。它不僅是一種治療手法,也是中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。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,以調節機體的生理、病理狀況達到治療的目的。推拿治療必須在中醫基礎學的臟像、經絡學說、診斷學、內科學和骨傷科學的理論基礎上辯證施治達到“治病必求其本”的目的。 |
![]() |
![]() 電話:(852)2780-6567 |
中醫推拿有其悠久的歷史,據《素問、異法方宜論》記載,按摩早在春秋時期發源於我國中原地區,即現在河南洛陽一帶。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:《黃帝歧伯按摩十卷》(已佚)也是在秦漢時期成書。那就是說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,按摩療法已被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。當時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黃帝歧伯按摩十卷》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,確立了按摩作為一門學科在中醫學種的地位,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 |
魏晉隋唐時期,設有按摩專科,有了按摩專科醫生;還把按摩醫生分成:按摩博士,按摩師和按摩工等級。按摩範圍也逐漸擴大,如《唐六典》說:按摩可除八疾:“風、寒、暑、溼、飢、飽、勞、逸”。這一時期,我國的經濟,文化,交通等均有較大的發展,對外交流也隨之蓬勃發展,因此中國的醫學也是在這一時期傳入朝鮮,日本,印度等國家。 宋金元時期,開始重視推拿手法的分析。對每種手法進行具體的分析,使人們對推拿治療作用有了進一步深刻的了解。如宋代醫生龐安時首次運用了推拿法,對產婦進行催產。有關醫書記載按摩治療時,多以“溼通閉塞”解釋,直至《儒門事親》一書,才提出按摩具有“解表發汗”的作用。
|
![]() |
![]() 作者手稿 |
明代隨著醫學的發展,而且在按摩治療運用於治療小兒疾病方面已累積了豐富的經驗,從而形成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。其中《小兒推拿經》是我國現存的最早推拿書籍,因此推拿又有按摩之稱。 到了清代,隨著推拿療效的卓著,因此在民間仍有較大的發展,並陸續有不少推拿專著問世。如熊應雄的《小兒推拿廣意》,駱如龍《幼科推拿祕書》,錢懷邦《小兒推拿直錄》,張正鈞《厘正推拿要術》等等。清代對推拿手法治療傷科疾病作了較系統的總結。如《醫宗金鑒》一書把“摸、接、端、提、按、摩、推、拿”列為傷科八法。隨著臨床經驗的累積,在理論上也有很大的提高,且作出了系統和全面的闡述。 |
|
二十世紀五十年代,推拿治療範圍已擴展到包括內、外、婦、兒、傷、五官科等各種疾病。同時開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和治療原則的初步研究。六十年代對推拿作了大量的繼承和整理工作,出版了專著十餘種,發表論文二百七十
餘篇。推拿麻醉在這時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。七十年代末期在全國各中醫學院陸續成立了針灸,骨傷,推拿系,即《骨針》系。1979年7月在上海首次召開了全國性推拿學術經驗交流會,交流論文共98篇。中醫推拿在全國逐漸得到了發展。 據歷史文獻記載,推拿手法至今約一百一十餘種,由於歷史原因,推拿手法及動作各派說法不一。有的手法相似而名稱不同,也有名稱相同而動作各異。但實際在臨床中,推拿運用的手法常用的不外乎二、三十種。但這些手法不
|
由於推拿在臨床應用的範圍之廣,推拿可分為:醫療推拿,保健推拿,運動推拿,美容推拿,職業推拿。作為中醫學的範疇,我們著重探討醫療推拿在臨床上的治療作用,以及研究其機理和特點。 1. 推拿直接放鬆肌肉的機理有三個方面: a. 是加強局部循環,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
2. 推拿消除肌肉緊張病因的機理有三個方面: a. 是加強損傷組織的血液循環,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
|
![]() |
傷筋無論是急性或慢性,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症狀,中醫認為損傷後,由於血離經脈,經絡受阻,氣血流行不通,“不通則痛”。推拿治療傷筋有獨到之處,這已被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。推拿是通過什麼途徑達到“通”而使其“不痛”呢?
1. 舒筋通絡
推拿治療有什麼特點? “動”是推拿治療的特點。在治療過程中,對病人來說,“動”包括三個方面: 1. 促進肢體組織的活動
|
推拿除對傷筋有治療作用外,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陰陽平衡作用:
1. 對管衛氣區的作用
由於推拿具有獨特的作用,是我國醫學領域中的一朵奇葩,目前已引起了國際醫務界的重視。許多國家已對此展開了研究工作。而且人們對推拿治療已逐步認識和接受,它對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。 -全文完-
|
Posted on: July 10, 2001 更新